9月22日,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承建的中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10号储罐顺利完成升顶任务,标志着储罐主体结构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LNG(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
将天然气储存起来是解决需求波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近年来,加强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一直被视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工作,特别是2017年冬季“气荒”发生后,我国储气设施开工建设全面提速。
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由中海油江苏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是我国自主设计和建设的液化天然气储罐,也是全球一次性建设规模最大的LNG接收站项目。一期工程4座22万立方米LNG储罐和一期扩建工程6座全球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总罐容250万立方米。中建电力承担了9、10号储罐及附属设施施工任务。此次10号储罐顺利升顶后,整个基地所有储罐均完成升顶工作,主体结构基本完成。
据介绍,该项目的LNG储罐是一个内直径约94米,罐体高度65.7米的筒体结构,顶部是一个高度14米左右的“帽子”,这个半球形的“帽子”就是此次顺利升顶的穹顶。穹顶直径约为94米,高度约为13.814米,重量达1200吨,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此次升顶是利用风机系统将穹顶托升至60余米的高处。升起大穹顶需要50万立方米的空气,相当于在里面填充了7亿个足球。此次升顶是施工过程中技术难度最大,安全系数要求最高的施工工序。在升顶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平衡导向、储罐密封、升顶动力、智能检测四大系统精控制储罐升顶的气压、速率、偏移率等关键参数全力保障气压升顶的安全稳定。
由于穹顶要沿罐体内壁平稳爬升,因此对内壁的混凝土垂直度和平整度提出了很高要求。中建电力项目团队提前策划,做好过程控制,每一层墙体的施工,每次模板都要进行不少于三次的复测和调整,确保“零误差”,每个储罐的内外壁的墙体垂直度测量次数接近4000次,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人实时监测,并进行校正,确保过程不变形,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再进行复测,确保结果小于误差要求,完美符合穹顶顺利升顶需求。
据了解,在承台混凝土浇筑时,该项目采用跳仓法施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为主”的原理,每个承台划分5个区,相较于传统的8块分区,大大缩短施工间歇频次,每块区域连续浇筑混凝土约18-22个小时,同时可以做到两个区连续浇筑,现场连续施工接近40个小时,极大提高了承台混凝土的浇筑效率。
作为国家初步规划为3000万吨/年的天然气产供储销基地,中海油盐城绿能港LNG项目被赋予“增加华东地区天然气供给,补充江苏省天然气市场缺口,优化长三角地区能源结构,促进地区能源安全”的重要作用,对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资料显示,该项目整体投产后,LNG年处理能力可达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
自2011年开始参与LNG储罐项目建设以来,中建电力十余年间,累计参与唐山、天津、盐城、漳州、广西等LNG接收站16座,共建设储罐31个,累计容量达到560万立方米,工程规模从单罐3万立方米发展到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