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新型储能成能源保供新劲旅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3-04-04 10:29:07  作者:卢奇秀

  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提升,其作为应急保障和调节能力的作用愈发凸显,已然成为能源保供的新生力量。

  3月7日,浙江首个百兆瓦级液冷技术储能电站——绍兴新昌高新园区储能项目成功并网,可实现年放电量6000万度以上,为迎峰度夏提供电力支持。

  2月27日,重庆市能源局主办的重庆市新型储能试点示范现场会透露,今年迎峰度夏之前,重庆将建成30万千瓦新型储能电站,并形成50万千瓦用户侧储能规模,通过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有效解决迎峰度夏电力缺口问题,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

  离今年迎峰度夏还有数月,但政府、企业都已着手规划、提前部署,全力下好能源保供“先手棋”。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持续提升,其作为应急保障和调节能力的作用愈发凸显,已然成为能源保供的新生力量。

  “充电宝”初显保供担当

  2022年,全国多地发生缺电限电情况。重庆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天气,出现电力电量“双缺”的严峻局面,电力负荷管理长达28天。四川、江苏、浙江等多省停工停产,让电于民。

  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各地加快推进能源储备能力建设。其中,作为大容量“充电宝”的新型储能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有效填补电力缺口。去年以来,电力短缺也直接推动储能投资建设进程。

  位于山东省枣庄市的华电滕州公司储能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集中共享式电化学储能调峰项目。“一次能充20万度电,可满足约1000户家庭1个月用电需求。”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可替代火电机组承担电网旋转备用,在事故情况下迅速为系统提供支援。“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夏季用电高峰和迎峰度冬期间,项目实现应急启动和顶峰发电,充分发挥了能源保供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郑华表示,随着水电资源开发趋于饱和,火电装机增速放缓,我国能源电力面临较大安全挑战,新型储能属于灵活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寄予厚望。“目前,新型储能具备快速响应、灵活部署能力,已得到电网调控部门认可,尤其在电网临时调峰、紧急响应等情况下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应急手段。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扩大,其保供价值将逐步凸显。”

  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按照国家规划,到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30吉瓦以上,将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优势与短板同样突出

  随着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如何认识新型储能对保障能源安全的作用?

  “新型储能是发挥灵活调节作用、支撑电网调峰和保供的重要技术手段。”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认为,它不仅能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电力系统中电力生产和消费即发即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促进新能源并网消纳,还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节能提效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满足调节需求外,新型储能在保障电网电力传输与安全上,还能发挥减缓电网阻塞,提供爬坡、转动惯量、备用和黑启动等作用。

  同样作为储能技术,抽水蓄能是目前公认技术最成熟、经济效益最好、安全性最高的储能技术,在我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新型储能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匹配的优势。

  刘勇表示,从技术经济性考虑,新型储能是目前最优调节方式,能够提供秒级甚至毫秒级响应功能,通过提供短时的能量供应,保证用户用电可靠,减少故障范围,可兼顾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

  尽管新型储能重要性开始凸显,但并不能包揽一切。“现在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还远远无法与传统电源、新能源相比,占比非常小。”郑华坦言,相比传统煤电和抽水蓄能,新型储能成本相对较高,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新型储能配置时长正在由1-2小时延长至3-4小时,未来长时储能的需求将逐步提升。”

  多能协同保障能源供应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做好能源电力保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充分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不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多元清洁供电体系,又要大力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鼓励发展新型储能设施。

  “单一的储能并不能解决迎峰度夏的电力缺口问题。”郑华指出,要充分调动源网荷储各环节优势,基于全社会购电成本最小化或全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才能实现保供、清洁、经济性之间的平衡,不计成本的保供没有意义,应充分发挥“市场的手”,调节各方需求。“新型储能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电源尤其是传统煤电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二者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需要协同规划、协力同行,借助多能协同互补、源网荷储互动为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随着新能源成为主体电源,新型储能要发挥更大作用,亟需“有身份”“有活干”“有钱赚”。对此,刘勇建议,要制定合理的商业模式和调度规则,让储能设施获得充分的调度和足够的盈利空间。同时,丰富储能参与市场的交易服务品种,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打通市场化运行的断点。另外,制定储能电站运行的技术安全规范,确保在安全可靠运行下的并网调度。“应从储能的功能角度出发,打破资产属性的限制,只要接受统一调度、发挥全局性、系统性作用的储能都应纳入电网侧储能范畴,这样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储能市场,开展商业运营及调度管理,以激励更多储能装置发挥系统效益。”(中国能源报 记者 卢奇秀)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