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储能 > 动态

新型储能加速爆发!

乐晴智库发布时间:2024-01-17 10:56:36

  2023年我国的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再次刷新纪录。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统计数据,截至该年年底,我国已投入运营的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34.5吉瓦/74.5吉瓦时,其功率和能量规模同比增长均超过了150%。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岳芬预测,2024年中国储能市场将继续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预计全年新增装机将超过35吉瓦,这将是连续第三年单年新增装机规模超过累计装机规模。

  从全球储能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2020年至2023年间,蓄水储能的占比从90.3%下降到了79.3%,降幅达到了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新型储能的占比则从7.5%上升至19.3%,提升了11.4个百分点。

  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性,消纳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这也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储能行业具备存储和释放电能、进行调峰调频的功能,因此可以有效地缓解新能源消纳所面临的挑战。

  新型储能行业概览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已达成共识,即推动能源革命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

  储能作为协调源网荷储互动、确保电力供需动态平衡的关键要素,已然成为这一变革的核心环节。

  储能技术本质上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等)进行储存,并在需要时重新释放为电能。它在电网输配与辅助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分布式及微网系统以及用户侧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根据《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国能发科技规〔2021〕47号)的定义,新型储能主要指那些除抽水蓄能之外,以电力输出为主要功能并提供对外服务的储能项目。

  新型储能技术以其快速响应、灵活配置和短建设周期的特点,有效克服了传统抽水蓄能在地理上的限制,显著提升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这一技术的崛起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指明了储能产业升级转型的明确方向。

  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的不断提升和新能源开发利用规模的持续扩大,新型储能技术因其短建设周期、灵活选址和强调节能力等优势,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匹配,其优势日益凸显。

  此外,新型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极为丰富,为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的“源”(发电侧)、“网”(输电侧和配电侧)以及“荷”(用户侧)等各个环节都有广泛应用,共同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新型储能分类:

  新型储能的上游产业链涵盖了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等关键原材料的供应,而其下游应用则广泛涉及传统电站、电网公司、通信运营商等多个领域。

  在众多新型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这些技术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例如,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领域;液流电池则因其可扩展性和长寿命,在大型储能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压缩空气储能则利用过剩电能将空气压缩储存于地下洞穴或高压容器中,待需要时释放压缩空气推动发电机发电,具有绿色环保、安全可靠的特点。

  以电化学储能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储能方式中,锂电池储能是目前发展最为迅速、落地应用最快的技术路线。该技术正处于不断成熟的关键阶段,在当前装机规模相对较小的基础上,随着其经济性的不断提升和配储相关行政命令的逐步实施,预计未来5至10年内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总体来说,随着下游需求的不断释放,各中游设备环节都将因量的增长而受益;同时,随着独立储能盈利模式的成功验证,独立储能电站运营这一新业态也应运而生,提供了新的机遇。

  结语

  储能行业的发展主要受到政策和经济性两大因素的共同推动,尤其在行业发展初期,政策影响尤为显著。

  近年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各层级密集发布了一系列储能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涵盖了储能发展规模、经济性提升、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等多个关键领域,为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自2022年以来,国家层面针对储能的政策出台频率加快,力度持续增强,细节不断完善。这些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新型储能技术在电力市场和调度运行中的广泛应用,并针对各类新型储能技术在技术标准、建设规模、运行机制等方面提供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指导。

  随着新型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降低,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广泛。未来,新型储能技术将与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等技术紧密结合,共同构建清洁、高效、灵活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新型储能技术还将为分布式能源、微电网等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有力支撑,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