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智能手机是主宰人类生活变革的核心力量之一;未来二十年,这一变革者的角色将属于智能汽车。
谁能率先行动,谁就有机会敲开新的机遇之门。青岛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确定为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就是这种紧迫感最直接的体现。
青岛有汽车产业基础,但突破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绝不只是对既有汽车产业的简单升级。从已经明确的主攻方向上不难看出,青岛对“智能网联”予以着重突出和强调,提出将聚焦智能网联系统、新能源汽车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固态电池、智能座舱、车路云协同等细分赛道。
青岛汽车产业加速驶向“智能网联”,奇瑞汽车青岛超级工厂通过打造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每90秒就有一台全新整车下线。邢志峰 摄
青岛将逐步构建起一个在智能汽车时代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产业生态,力争到2027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
智能汽车,未来已来
2025新年伊始,汽车行业大消息不断:北京、武汉等国内多地无人驾驶政策“绿灯”再次亮起;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2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销量占乘用车国内销量比例已经连续7个月超过50%……
一连串极富含金量的信息均指向一个事实——智能汽车时代正加速驶来。
相较传统汽车,智能汽车所带来的产业变革是颠覆性的。一如此轮汽车产业变革之初就被频频提及的那句话:智能汽车并非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蕴藏巨大商业空间的移动“第三空间”。换言之,汽车产业的边界将得到极大拓展,从单纯的硬件制造变成一个涵盖“硬件+软件+服务”的集成度更高的产业。
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竞争逻辑也随之改变。华为发布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2030》(2024版)预计,2030年汽车产业软件及其服务收入将达万亿美元,以智能驾驶为代表的新的运营收费模式将成为行业的关注重点。正因此,尽管汽车行业竞争残酷,华为以及众多新势力厂商还是义无反顾“杀入”市场。
于城市而言,智能汽车不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产业新业态上的带动作用都是巨大的。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晰地看到,这是一场残酷的竞速,稍有不慎就会“掉队”。
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曾公开透露,2024年上半年我国乘用车L2级新车渗透率为55.7%,其中具备领航辅助驾驶功能的新车渗透率达11.0%。市场加速培育的同时,技术也在加速迭代进化,在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推动下,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有望很快实现新的重大突破,能够真正解放驾驶员双手的无人驾驶汽车已处在爆发前夜。
经过多年发展,青岛汽车产业链规模目前已经超过1800亿元,拥有整车生产企业8家、零部件企业逾千家,积累了一定的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能否将既有的产业经验与当下最前沿的发展方向有机结合,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思维布局发展新赛道,将直接决定青岛汽车产业未来的“胜负”。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放在新兴产业的重要位置予以突破发展,既是青岛对新产业新赛道的有力布局,也是青岛对现有汽车产业所进行的一次面向未来的重构。
突破关键部件,塑造新优势
汽车产业以产业链条长著称。要制造一辆整车,需要成千上万个零部件。当传统汽车进化为功能更为复杂的智能汽车,产业链条被进一步丰富和拉长。据华为预测,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增量部件市场将达到万亿级规模。
近几年,智能汽车行业快速迭代,国内造车新势力加速洗牌,聚焦整车制造的竞争已呈白热化态势。以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为撬动,塑强产业竞争力成为城市发展智能汽车的一条重要路径。比如重庆就启动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提升行动,提出到2027年建成全国领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产业营业收入要达到7000亿元。
目前,青岛拥有整车产能约130万辆,整车生产体系涵盖燃油、LNG清洁能源、纯电动、混动及氢燃料电池等多种技术路线。对青岛来说,在推动既有整车优势加速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向提升的同时,要真正构建智能汽车时代的全新产业竞争力,就要从关键零部件着手。
青岛明确提出的三大细分赛道中,固态电池和智能座舱两大细分赛道就直接瞄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
动力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约占整车成本的30%-60%。固态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的下一代技术路线,是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替换为固态电解质,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被公认为是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以及提升能量密度的理想方案。当前,奇瑞、广汽、上汽、蔚来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等电池企业均已相继布局。国盛证券预测,2025年至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量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5.8%。
依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青岛在固态电池领域已形成先发优势。今年1月,高性能20Ah车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在崂山区巨峰光学医疗器械产业园落地并试运行,标志着青岛在被认为是最具颠覆性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向产业化大步迈进。未来,青岛将加速固态电池技术成果转化,推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再走上产业应用,全面带动电池正负极材料制造等上下游行业发展。
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直接孕育带动的产业,也是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领域。据毕马威预测,到2026年中国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2127亿元,渗透率有望从59%提升至82%。青岛将以海信、宸芯科技等企业在芯片和显示领域的优势为基础,筑巢引凤,以车规级芯片、中控显示等为切入点,壮大智能座舱产业。
发力“车路云”,构建智能驾驶生态
车路云协同,亦可称为“车路云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打造“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来实现车辆的智能驾驶。通过重点布局车路云协同细分赛道,青岛将进一步优化智能驾驶生态,助推智能网联汽车加快发展。
在智能驾驶圈,素有“单车智能”和“车路云一体化”两条技术路线的争论。近年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加速落地和实践,越来越多业内人士将两条技术路线视为互为补充的关系。当单车智能在感知、算力以及全局交通优化上存在局限时,车路云一体化可以进行补充。
当前,在车企间你追我赶的研发较量驱动下,单车智能已经迈入AI驱动的高阶智驾阶段。2024年年末,大部分主流车企已经实现了无(高精度)图全国都能开。单车智能的迅猛发展让车路云协同成为下一步智能驾驶发展的“关键变量”。
全球均十分关注车路云一体化发展。美国在发布的智能交通系统战略中计划全境75%的城市和高速公路在2035年应当具备车路云一体化能力,欧洲则在《网联、协作和自动化出行路线图》中强调了车路云一体化的核心作用。我国用“两条腿走路”的思路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五部门确定了我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北京、上海、重庆为首的20个城市(联合体)入选。
根据已研究制定的《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青岛将加快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分批次推进交通信号、交通监控系统、道路感知系统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推广前装或后装支持直联通信接口和北斗高精度定位车载终端车辆不少于1000辆。
路侧数据在车端的应用水平是衡量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效果的关键一环。因此,车路云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堆硬件、堆设备,还需要相关的软件、算法和系统支撑,是一个商业空间巨大的产业生态。青岛将综合利用交通管理及停车管理、充电一张网、“车路云一体化”应用等数据资源,提升智慧交通集成产业规模。
道路和场景开放是发展智能驾驶的重要支撑。到2027年,青岛将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超过1000公里,小型低速非载人自动驾驶场景全域开放。重点深化非载人场景示范应用、探索拓展载人示范场景应用。在港口水平运输、物流配送、安防巡检、移动无人售卖等领域,探索小型低速非载人场景车辆商业化应用新模式和智慧物流配送商业化运营新模式。推进“最后一公里”场景、景区等开展无人驾驶接驳示范应用。
聚焦前沿、重点突破,青岛正加速驶向“智能网联”时代。(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