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16届9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面向2035年电力供应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广州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电力供应保障制定了明确的“施工图”。
《规划》提出总体发展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源电力供应保障为底线,以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重点,系统电网供电能力在2024年2680万千瓦的基础上,力争到2027年、2030年、2035年分别提升达到3500万千瓦、4300万千瓦、5000万千瓦。
《规划》明确底线思维、绿色发展、统筹衔接、市场导向等四项发展原则,部署了谋划新增区外清洁电力送入、构建坚强柔性主网架、打造灵活智能配电网、提高本地电源供电能力、推动分布式光伏开发消纳、协同发展多元储能、增强需求侧响应能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等8方面的重点任务。
适度超前谋划电力送入通道、变电站项目
电力是经济发展的命脉、民生保障的基础。《规划》以适度超前原则积极开展项目谋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深入对接,积极做好项目规划选址和通道廊道空间的预留,形成电力送入通道项目6个、500千伏变电站项目8个、220千伏变电站项目67个、110千伏变电站项目288个。
在谋划新增区外清洁电力送入方面,在争取区外稳定可靠电源的同时加强对外联络通道建设,计划到2035年,新增电力送入通道项目6个,包括2个省外“点对网”通道,2个省内“网对网”通道和2个省内“点对网”通道。
在构建坚强柔性主网架方面,《规划》明确优化500千伏骨干网、完善220千伏主网架、超前谋划变电站布点三项重点工作,并提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基本建成“合理分区、柔性互联、安全可控、开放互济”的500千伏主网架,探索利用220千伏多端柔直互联技术,化解天河、黄埔等城市负荷中心供电难题等,实现电网供电能力大幅提高,短路电流得到有效控制。
到2035年完成全部城中村供电改造
在打造灵活智能配电网方面,《规划》提出,实施乡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推动乡村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助力“百千万工程”,保障现代化养殖等农业生产电气化需求等。到2027年,累计完成约100个新时代电气化村建设;到2030年、2035年,新时代电气化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到150个、200个。
同时,要消除城中村配电网供电短板,加快城中村配电网改造升级。到2027年,完成全市100个城中村的整村供电改造;到2030年,完成全市200个城中村的整村供电改造;到2035年,全面消除城中村低压配电网各类用电问题,完成全部城中村及城郊融合类村庄的供电改造。
在提高本地电源供电能力方面,《规划》提出推进本地骨干电源建设、夯实煤电兜底保障作用、提升天然气发供电能力等工作,确保本地电源发电能力和省网下送电力能力满足电力电量平衡需要并留有合理裕度,提升全市新能源消纳与电力供应的调节能力。
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新型储能应用、车网融合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深度对接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统筹电力供应保障工作与发展新能源与新型储能战略性产业集群,推动分布式光伏发展、新型储能应用、车网融合互动等需求侧响应和负荷管理等工作,协同推进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在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方面,《规划》提出,根据“宜建尽建”的原则,实施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建筑、乡村绿能工程,积极推动多场景分布式光伏开发与建设。到2027年,全市力争建成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超过500万千瓦;到2030年,力争超过800万千瓦。
协同发展多元储能包括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发展三项工作。电源侧重点推动火电合理配置新型储能;电网侧重点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关键电网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用户侧则重点鼓励工商业用户运用电化学储能、冰蓄冷储能等多种新型储能技术减少高峰时段用电需求,支撑高品质用电,提高综合用能效率效益。
在增强需求侧响应能力方面,《规划》提出推进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建设、开展车网互动示范和推广虚拟电厂模式。值得关注的是,广州将结合电力供需紧张区域和充电设施分布热点区域,合理规划布局充换电站。包括探索与园区、楼宇、住宅等场景高效融合的V2G(双向充放电)技术和模式,满足公共领域和私人车辆的V2G应用需求;鼓励引导充换电设施企业投建充换电旗舰站,升级海珠区琶洲海保超充站等行业内标杆示范站点;积极开展商业合作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方晴、贾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