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太阳等你来,蓝蓝的黄河等你来……”2月25日,置身于刘家峡水电厂的坝顶,一曲悠扬的歌声从坝前左侧的游客中心传来,一艘艘快艇飞驰而过,驶向不远处的峡谷。雨水已过,春色在望。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意渐浓,雄伟的大坝上,红色的龙门吊点缀着这幅画卷。
大坝两岸的绿化区。 马东林 摄
刘家峡水电厂于1969年投产发电,是新中国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的重大水利、电力工程。刘家峡水电厂深入践行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持续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截至2021年年底,刘家峡水电厂已累计发电超257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燃煤31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亿吨。
智慧排沙 保障大坝安全
几乎每一位初来库区的游客,都会问“黄河水为什么是绿色,而不是黄色”?
这就要先搞清,黄河水为什么会黄?是因为汇入了大量泥沙。刘家峡水电厂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区,也曾经面临严重的泥沙问题。
2015年9月6日,刘家峡水电厂洮河口排沙洞工程建成投运。该工程从库区洮河入口处挖掘出一个长约1.48千米的排沙洞,直接将洮河泥沙排出至大坝下游,实现了浑水排沙、清水发电,一洞两用。
2018年7月,该厂洮河口排沙洞及扩机工程投运。该工程的评估报告显示,排沙洞排沙效果十分明显,排沙洞出口含沙量约为机组含沙量的5至10倍,相当于排走了90%的洮河泥沙。
2021年11月,由于黄河上游来水偏少,低水位导致坝前泥沙含量增加。“过机泥沙含量已超过10千克,申请排沙洞排沙。”当月8日,工作人员在大坝水情观测中心查看到当天的情况并汇报给有关部门。
大坝水情观测中心的大屏幕上不仅显示着库区的水文、泥沙信息,还有大坝变形、位移及两侧坡体滑坡等数据。一旦泥沙含量增加到一定水平,观测人员便可及时发现并通知排沙洞排沙。这得益于刘家峡水电厂不断升级的“智慧电厂”建设。
刘家峡水电厂水工分场从电厂建设初期就开始进行库区观测记录。随着该厂“智慧电厂”的建设的实施,传统的人工监测逐渐向精度更高的自动化监测转型。60多年来的观测数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8月,在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第五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中,刘家峡大坝被评定为正常坝(A级)。
如今,刘家峡水库已成甘肃省境内5A级黄河三峡旅游风景名胜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刘家峡水电厂与历史文化瑰宝炳灵寺石窟在这里交相辉映,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
植树造林 做好水土保持
俯瞰雄伟壮观的拦河大坝两侧,绿色植被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宛如大坝伸出的绿色手臂,捧起一泓碧波。
“这是我们去年栽种的侧柏,今年长势都不错。今天咱们给它们好好浇浇水。”2月10日,在刘家峡水电厂党支部的联建活动中,该厂物资部党支部书记张建伟说。当日,参加活动的党员们修剪、浇灌了去年栽种的树木。
西北地区空气干燥、日照时长、土质不佳,能在这里看到绿色植被,曾是西北人对自然的向往。
刘家峡水电厂大坝建设初期,库区两岸一片荒凉。为了改变荒凉景象,该厂组织全厂义务植树。从1977年至今,该厂共开挖土方约38.3万立方米,削平9座山头,填平16条沟壑,砌筑石方2万多立方米,植树上百万株,绿化面积达4500亩。该厂还成立了绿化区管理部门,负责维护浇灌设备及苗木的施肥、防病等养护工作。
多年来,刘家峡水电厂荣获了省级“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几代人的辛勤努力,改变了大坝周边的荒凉之境,为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打捞漂浮物 让水库更清洁
“再往回退一点,就能看见船右侧的树枝了。”1月15日上午,现场工作负责人蒲良站在大坝左侧的山坡上用望远镜观察,然后通过对讲机引导打捞船调整方向。
“今天除了派出机械打捞船,我们还派出了一艘人工打捞船,防止小的漂浮物被遗漏。”蒲良说。
库区上游河道及库区沿岸居民生活、牲畜养殖、枯枝断木等形成的漂浮物顺流而下,最终汇聚在坝前1千米范围内。若遇上游暴雨,漂浮物几乎会覆盖坝前整个水面。这会对水质和环境造成污染,也给库区内的航运带来影响,更会对电厂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构成威胁。
刘家峡水电厂每年都要进行坝前漂浮物打捞工作。自2017年起,该厂先后投入了两艘自动化机械打捞船,年均打捞运输漂浮物达1.5万立方米。2018年汛期,黄河上游来水多,打捞量达到5万立方米。
近年来,刘家峡水电厂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快速联动响应机制。打捞船24小时待命,一旦上游天气发生变化,随时开展坝前打捞工作。如今,该厂做到了一日一清,确保坝前库区漂浮物覆盖面积小于坝前水域面积的0.5%。
刘家峡水电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常态化开展水库环境治理绿色工程,对库区两岸岸坡稳定情况、水库淤积情况、河道岸边违章建筑情况等开展巡查跟踪,在保证电厂发电的同时,让这里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