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南区小站镇,以出产米粒洁白圆润、香甜可口的“小站稻”而闻名。这座原本人烟稀少、满目荒滩的小镇,数年间,发展成阡陌纵横、流水潺潺的北方鱼米之乡。近年来,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用电需求稳步上升。可小站供电服务中心的效益、效能偏低,质效提升工作迫在眉睫。
2020年以来,国网天津电力以小站供电服务中心为试点,探索开展内部模拟市场建设工作,以价值导向为引领,以营配融合为基础,以客户服务为中心,打造“数据驱动、网格服务、绩效赋能”为特点的“小站模式”。该模式实施以来,该中心在从服务质量、管理质效、员工绩效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数据驱动 精准施策强化管理质效
“我们的数据管控班融合了用电信息采集、SG186、生产管理等系统的动态数据,结合设备、人员、档案台账等静态数据形成13项日监控表单。以前,员工要等月度各项指标排名出来后才知道自己的指标合不合格。现在大家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各项工作指标完成情况,哪里做得不够会主动改进。一线人员都能看懂这套表单,用起来很方便。”小站供电服务中心主任胡庆虎说。
内部模拟市场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数据价值的应用,小站供电服务中心在探索过程中选择牵住数据驱动这个牛鼻子,秉持依靠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跟踪问题的“数据思维”,创新成立数据管控班,对电量、电费、计量、运行4大类17项容易出现异常的数据开展日监控,同时对国网天津电力发布的异常数据,分析后进行派工处理,形成“监控-派工-反馈-再监控”的业务闭环管控。
同时,通过数据管控支撑业务的开展,该中心资产基础和指标管理得到质的提升,营配基础数据更加详实精准。“去年年底,我们通过日监控发现一条线路的线损率异常,并结合损失电量和用电数据进行分析,锁定了嫌疑户。现场突击检查中,我们发现嫌疑户在接线盒后安装电子元件进行窃电,并通过遥控的方式躲避现场检查,当即锁定了证据,追回电费67.5万元。”胡庆虎说。
网格服务 实现营配业务末端融合
“以往的供电所都是按照专业划分班组。现在我们打破了专业壁垒,构建了‘营配贯通、灵活协作’的工作模式,实现了多维业务的末端融合。”小站供电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欣说。
小站供电服务中心打破按照专业划分班组的传统模式,整合营配工作职责,根据区域内变电站、10千伏线路、低压客户的分布实施网格化划分,形成5个网格组,创新采用网格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实现指标、责任、奖励“包产到组”。所有网格组依据其内部模拟市场利润、服务区域面积、管理水平指标提升情况等设置不同的工资总额。
对于这种工作模式,感受最深的是网格班组的侯海江师傅,他说:“以往对同一条线路,抄表、线损、设备运维人员需要跑很多次,我们也累,客户体验也差。现在出一趟外勤能同时完成多项工作。我常常完成带电作业现场工作后,就顺路把回收电费的工作也做了。”
在一次性解决客户诉求,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小站供电服务中心深入挖潜开展能效服务,变“坐商”为“行商”。“以前我们营业厅是坐着等客户来办业务。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大家开始走出去开拓市场。今年我们就成功协助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对接潜在客户——小站稻加工企业,并合作拟定了改造‘绿色工厂’的计划,服务企业的同时,也为单位带来了效益。”小站供电服务中心客户经理陈强说。
绩效赋能 员工绩效与班组业绩双提升
“今年以来,我们将员工的绩效与内部模拟市场的质效评价深入挂钩,让绩效发挥引导激励作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升了。”胡庆虎介绍说。
据了解,小站供电服务中心实行网格承包责任制考核,以内部模拟市场的质效评价为依据将绩效奖励打包分配到网格班组,同时赋予班长自主进行二次分配的权利。组内收入差距拉开了,员工积极性提升了,班组活力提高了,网格化班组员工累计参与双向选择60人次,绩优员工薪酬水平显著提升。
不仅如此,小站供电服务中心累计培养技师11名,晋升班长4名、中心主任3名,70%以上的员工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升通道打开了,该中心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更多了。
目前,“小站模式”已展现出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并在国网天津电力推广。国网天津电力将持续深化“供电+能效服务”,计划到2022年,实现所有供电服务中心内部模拟市场机制的广泛实施,推进提质增效理念和精益文化融入基层班组和生产一线日常工作中,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自发行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