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电网 > 企业管理

国网安徽电力公司:数字化审计模式创新 内部审计工作质效提升

国家电网报发布时间:2023-05-08 14:48:52  作者:刘锡禹 祝捷

  5月4日,在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数字化审计工作室,15名审计专业人员利用智慧审计系统,对12项任期经济审计项目开展了集中审查。

  作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全数字化营销审计试点单位,近年来,国网安徽电力加快审计工作数字化建设,通过技术突破推动实现审计数据共享,重构审计作业方式和组织模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效。

  划分审计数据专区 打通业务数据共享链路

  4月22日,阜阳供电公司首次通过审计数据专区开展全量业务数据分析,完成了对所属城郊供电公司现任总经理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解决了地市公司审计专业人员无法自主构建审计模型的问题。

  为提高审计数据获取效率,国网安徽电力从数据中台中单独划分出供审计专业人员使用的审计数据专区。专区包含了1个省公司级专区和18个地市公司级专区,可帮助审计专业人员无障碍获取业务所需的全量数据。

  2020年年初,国网安徽电力构建了基于数据中台的省公司级审计数据专区,并相继为16家地市供电公司和2家直属单位开通了地市公司级审计数据专区。

  基于大数据分析,省公司级审计数据专区可自动将各类数据按照审计需求和单位属性进行精准拆分和定向授权。国网安徽电力还为地市公司级审计数据专区分配了独立的存储和计算资源,以提高数据安全性。

  截至目前,国网安徽电力已累计向16家地市供电公司和2家直属单位推送了2700余张数据表,包含9000余个字段共6.5太字节(TB)业务数据,为各单位精准调用数据开展审计场景建设提供支撑。

  建立数字化审计工作室 打造审计作业新方式

  4月26日,国网安徽电力对芜湖供电公司开展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财务资产组小组长提出了新建审计模型的需求。审计专业人员立即通过智慧审计系统直连省公司级数字化审计工作室,与技术支撑人员远程配合,仅用1个小时就完成了3个相关审计模型的搭建。

  数字化审计的核心是采集、转换、整理和分析数据。由于审计对象和目标存在差异,审计专业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审计逻辑与技术支撑人员协作搭建审计模型,将相关数据转化为审计对象间的深层关系。

  2022年1月,国网安徽电力建成了包括该公司本部及所属全部地市供电公司在内的17个数字化审计工作室,实现了审计工作“全远程实施、全在线管控”。

  依托智慧审计系统和可视化办公平台,这些数字化审计工作室具备了审计模型搭建远程指挥及人员实时交互功能,实现了数据远程分析、模型远程搭建、问题疑点远程核实。

  重构审计组织模式 形成“1+N”审计格局

  “今年,我们计划开展12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1+N’审计模式下,原本需要12周的前置审计工作时间可以缩短到两周。”国网安徽电力审计中心内控与信息处专责时亮介绍。

  “1+N”审计模式是国网安徽电力在优化数字化审计组织方式上的又一尝试。该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将数字化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后评审等各类审计项目相融合,一次性集中开展数据分析,再按需向各审计组分发问题和疑点线索。

  采取集中审计、分散核查的组织方式,可实现审计数据“一审多果、一果多用”,使审计项目现场核实率达90%左右,将现场工作人数和耗时压降三分之一。

  以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开始前,审计专业人员要先调查各单位当时的管理状况。每个审计项目都需要对应成立1个项目组,分别开展1周的前置审计和1周的现场核实。采用“1+N”审计模式后,审计项目组组建分析团队,按照审计重点集中开展前置审计,并形成审计基础表和疑点表。每个审计组只需根据疑点推送,以审计调查的方式到现场核实,不再需要单独开展前置审计。

  在审计项目组人员构成方面,国网安徽电力调整了内部分工,不再设置财务、人资、工程等专业审计小组,而是根据审计主题配置数据分析主审和技术支撑人员,引导审计专业人员运用各类专业数据,根据审计任务全面开展分析工作。

  2022年,国网安徽电力通过“1+N”审计模式,跨地区、跨专业、跨部门对比分析,推动相关部门开展综合治理,修订了35项管理制度,优化了16项业务流程,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刘锡禹 祝捷)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