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发电 > 发电人物

庆祝建党百年巡礼:杜正平 初心闪耀使命坚

巡礼采访组发布时间:2021-07-14 00:00:00

仲夏时节,烈日下的宁夏煤业烯烃二分公司,高炉管网显得分外壮观。假如不是听人介绍,记者不会相信眼前这位一身工衣、脚下两鞋沾泥的人,便是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烯烃二分公司副总经理杜正平。

全国劳模杜正平

杜正平是宁夏煤业百万吨大乙烯装置、煤基烯烃的领军人物。匆匆开完一次党委会,他便急匆匆跑回办公室,连续拨了好几个电话后,终于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在烯烃二分公司,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大家都是这样干的……”

“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多出产品,主要工作干不好,怎么能是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呢?”谈及荣誉,杜正平一脸平淡,说道。

与面对荣誉的风轻云淡不同,谈及工作,他立即变得滔滔不绝。

“劳模”的安全法宝

在生产现场,纵横交叉的管路,内部温度却千差万别,最高1200摄氏度,最低零下170摄氏度。检修时,职工要同时面对高温、低温、剧毒、缺氧、受限空间等多个难题,安全生产的每一步,都是一次艰难的前行。

“在安全生产中,我们正在推行‘计划性操作’,按照设备运转要求和工艺要求,提前制定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每一天的工艺操作计划,推广进行一段时间以来,已经取得了实效。”杜正平介绍道。

杜正平在装置试车现场进行“三查四定”工作

计划性操作具体是怎样的呢?他立即在纸上画了一个安全模型,车间每月28日前,制定下月的工艺操作计划,将每天需要进行的操作细化至每个班组。班组再针对计划表,按照在岗职工情况,细化至每一个岗位,明确内操、外操流程,将职工的每一步操作进行细化、明确。

“当职工了解到自己第二天的工作后,会自觉的对操作规程、岗位操作法中涉及本操作的内容进行学习,准备工作提前做,安全才能有条不紊。”杜正平说道。

此时,职工王磊正把6月16日聚合车间的风险控制卡拿来签字。通过这些资料发现,聚合车间16日工艺清单上,详细写明启动聚丙烯装置水泵、聚乙烯装置更换钢瓶等9项计划内操作项目和PE调温水板换E-24007B循环水过滤器清理一个非计划作业事项。表格上面,风险等级、执行岗位、完成情况及现场操作情况、问题等一应俱全。略带褶皱和污染的纸张,错落的签字、确认,无不反映着现场工作的辛苦与不易。

“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工艺操作计划管理和风险控制卡已覆盖现场工艺操作90%以上,计划率在90%至95%区间。非计划操作事项我们严格按照审批流程进行上报,并进行分析,确保非计划操作保持在受控范围。”职工王磊介绍道。

把小事管好,才能不出大事。杜正平正在对工艺操作计划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分析,使风险控制卡更加标准化。

“原计划推广本项工作只需要半年,现在看来,还需要一年乃至更长时间,我们正在两车间进行全业务计划管理试点,把所有工作纳入到计划管理工作中,分析试验效果,用计划管理,使职工养成安全习惯,确保安全生产。”杜正平介绍道。

“劳模”,是干出来

“坐在人民大会堂,听总书记鼓舞人心的话,一股无形的、催人奋进的力量注入到了我内心深处,心情无比激动。”杜正平在谈及获评全国劳模的感受时,说道。

在宁夏煤业公司50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中,杜正平主动请缨,甘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挥专业特长,第一时间摸清装置全流程,带领技术团队详细编写试车方案,不断完善技术规程。

大小不一,粗细千差万别的管线交叉密布。为了核实每条管线具体位置,他上千次的忙碌在框架上,画草图,做标记,为该装置及早具备开车条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项目进入开车阶段后,他反复对每一个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分析不同工况的反应状态,多次进行现场开车模拟确认,为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奠定了基础。

杜正平检查“一单五卡”操作卡执行情况

“这么大的装置,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必须发挥团队的整体优势”。为提升整个团队的技能素养,他每天早晨做培训,集中授课解惑,中午编制各类操作规程,晚上还要审核到深夜。项目进入试车攻坚时期,他吃住在车间,带头进入受限空间内检查确认,总是凌晨甚至3点,还钻进管道内清扫设备。

在他的带领下,仅花费2个月的时间,就编写完成《MTP装置操作规程》《MTP试车方案》《MTP装置单机运行方案》等5册、100多万字技术规程,提出了100多项设计变更。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凝结着他不分昼夜、苦干实干的心血和汗水。

“帐篷”就是宿营地

MTP采用的德国专利技术是首次工业化应用,生产中暴露出许多缺陷,杜正平肩负MTP一套技术攻关任务的同时,还担负着50万吨/年甲醇制烯烃项目技术创新的重任。

“装备生产者是外国人,可是要说用好它,那还得是我们!”在第一套MTP装置正在技术攻关,第二套MTP装置试车的关键节点,杜正平带领技术人员,在装置边上搭起了几十米长的大帐篷,平均每天工作16至18小时。

“累了就钻进帐篷和衣躺会,他手上还攥着对讲机,靠着根管子就睡着了。”谈到当时的情况,职工索红利索道。

杜正平不分白天黑夜,在总结一套MTP装置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工艺优化,仅用一个多月,就打通了装置全流程,产出合格的丙烯产品,连续攻克MTP工艺技术难题数十项,提出优化改进措施百余项,实现丙烯收率从开车时的20%提高并稳定在27%左右,节省开车费用上千万元,荣获经济技术创新成果28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得德国鲁奇公司全球15%的专利技术分红权,创造效益近1.5亿元。

“他的点子总是很多”

有了两套MTP装置的开车经验,烯烃二分公司裂解装置安全稳定运行任务又落到了杜正平的肩上。

裂解浩大繁琐的装置管线总长度加起来数十万米,比烯烃项目两套MTP的两倍还多,但员工仅是MTP一套装置的三分之二,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若晚开车一天,企业的损失就不可估量。”杜正平说道。

爬框架,查管线,他带领团队吹扫管线、编制方案、会诊问题,摸索出了热泵系统由停车、不稳定到稳定状态需要24小时的设计值缩短到4小时的操作方法,研究出丙烯系统由低于5公斤压力优化到7公斤以上压力开车的“独门绝技”,每次开车可节省费用达400多万元。

“他的点子总是很多,多么艰巨的任务,总是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正在检修的职工刘永成说道。

在他的努力下,仅用93.5小时,项目一次投料试车成功,产出合格聚烯烃产品,仅用时12天,装置就实现了满负荷运行。

下午7点,远处的夕阳,将大半个天空染成了红色,熟悉的身影又一次出现在管线、高塔间,标志性的笑容依旧挂在脸上,胸前的党徽愈加鲜红,生产一切如常!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