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千年之城的崛起,白洋淀边即将围合起一座防御200年一遇洪水、近100 公里长的雄安新区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电建市政公司承建的白沟引河段生态堤位于起步区生态防洪堤东侧,距3离周边自然村落较近,具有较为鲜明的文化记忆。借由屋面及对应的空间形式和基本材料,驿站设计呈现出对传统形态意向的回应。
按照 “中华风范、淀泊风光、创新风尚”的城市风貌原则,遵循“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的建筑风貌要求,生态防洪堤提出“中华映像,雄安项链”的设计理念。驿站建筑在设计上尝试再现传统空间、借鉴传统形制、继承传统材料,在场景上串联堤坝生境、承载公共活动、营造美好生活,力图呈现传统文化中人与山水、建筑甚至堤坝、桥梁之间相融相生的自然哲学意境。
生态防洪堤驿站空间布局和命名法则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寅畈驿采用简练折跃的变化坡屋顶,覆以取材于白洋淀盛产的芦苇,表达出融合村落和郊野的建筑性格和空间张力。
惊蛰驿和寅葵驿则通过两种不同的屋面构成策略,在建筑中形成或完整、或分散的流动空间,塑造出建筑实体、灰空间与自然环境错动融合的有机组合。建筑整体隐逸于林中,凸显出来的双坡屋面、连续折屋面唤起观者记忆中的北方村落意象。
春分驿和卯木驿的设计从结构体系出发,选取了日渐成熟的预制化胶合木建造体系,回应传统建造中的木构特征。建筑利用堤坝放坡所形成的微地形组织起内向围合的庭院空间,并通过ETFE膜形成围护界面的覆盖,以期塑造出即使在冬日也能有效使用的半室外院落空间。
位于三河交汇处的寅柳驿在设计手法上回应了所在区域的水系特征,以“羽筑”作为形态意向,通过弱化屋面与墙体的界限,柔化建筑边界与环境的关系,以达到建筑形态与自然形态的遥相呼应,如同淀泊岸边扬起羽帆的大船,使建筑融入岸线风光。
白沟引河生态防洪堤及驿站的规划和建设,是以人文底蕴构建和生态边界重塑两条脉络同时介入的一次设计探索。堤上系列驿站建筑设计,策略上通过提炼传统建筑的文化意蕴、形态比例及结构美学,将之转化为当代设计语汇;材料上,多采用本土的、自然的建筑材料,以现代工艺凸显材料质感的识别性,传递地方记忆。
在这里,堤防不再是冰冷的土堆,白洋淀也不再是被高耸的堤防阻挡的秘境,生态防洪堤提供了临水堤防空间新的可能、新的体验,代表了安全、绿色、开放、共享的城市精神。堤上是可以漫步的,有绿树掩映遮挡烈日;堤边是可以休憩的,有驿站馆舍遮风避雨;堤脚是可以亲水的,泛舟淀上重现旧日时光。生态防洪堤仿佛自然织就的一条宽厚、温暖的围巾,守护这座年轻的千年之城。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巾上散发一抹抹留香、飘逸一朵朵绢绣,讲述这座城年轻时候的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