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超4亿吨的塑料被生产出来,2亿吨的塑料垃圾被填埋、焚烧或流入土壤和水体,超12亿吨温室气体被释放到大气中,更有数万颗微塑料进入人体当中,塑料的过度使用和不当处置正在严重侵害着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当前,塑料污染已成为仅次于气候变化的全球第二大环境焦点问题。塑料污染不仅体现在塑料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表现在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数据显示,全球超90%的塑料原料来自石油等化石燃料,塑料在生产和处置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面对日益增加的塑料污染挑战,全球越来越重视塑料治理工作。为此,2023年世界环境日以及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均与减塑有关。但“全球战塑”不仅需要减少塑料的使用,更应推动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在保证人类合理使用消费塑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塑料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1950年以来,全球共产生约110亿吨塑料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一种具有质量轻、强度高、绝缘、耐磨等优异特征的材料,塑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工业制品到家居日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塑料。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数据,1950年至2017年期间全球累计生产约92亿吨塑料,结合2018年至2023年每年约4亿吨塑料产量,全球1950年至2023年之间累计产生了大约110亿吨塑料。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50年全球塑料累计产量将增长到340亿吨,年均增长率达到7.9%。
因大多塑料来自石油等化石能源,所以塑料的生产伴随着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根据每千克塑料3.12 kgCO2e(千克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放因子粗略计算,1950年至2023年全球因生产塑料便累计排放了343.2亿吨CO2e,平均每年约4.7亿吨碳排放。其中,近两年,全球塑料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更是超12.48亿吨/年,而塑料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还会更高。由此可见,塑料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北京石油化工学院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工业目前消耗了全球8%的石油,其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碳排放的4%。如果不控制塑料的使用,到2050年,塑料生产将消耗全球20%的石油,生产和使用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预算总额的15%。
从我国塑料生产和消费情况看,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塑料制品完成产量7488.5万吨。按相同的碳排放因子计算,2023年我国仅仅因生产塑料而产生的碳排放就高达2.34亿吨。
根据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和政策研究项目初步统计,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到2050年,我国仅塑料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就达到13亿-14亿吨。由此可见,日益庞大的塑料行业正成为制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因素,塑料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形势刻不容缓。
我国塑料回收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塑料本身并不是污染物,但塑料废弃和处理过程会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和气候问题。因难以降解,塑料垃圾进入到土壤、河流、海洋等生态环境中会造成土壤破坏、海洋污染以及微塑料等环境污染。同时,塑料在分解和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是塑料影响气候变化的另一主要途径。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最新报告,全球每年生产的4亿多吨塑料产品中,约2/3为短寿命的一次性塑料,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超2亿吨。其中,只有大约9%被回收利用,大约12%被焚烧,其余79%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进入自然环境中。当前我国虽然塑料生产使用量比较大,但是回收率相比全球也比较高,当前最高大约30%的塑料会被回收利用,表现优于全球平均水平。
由此可见,全球每年会因无法回收或得不到无害化处理而产生大量的塑料垃圾,而大量的塑料垃圾进入自然环境会改变土壤的透气性和肥力、造成土壤原有的性能和状态下降,还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多样性,并可以通过微塑料参与到物质循环进而影响到人类健康。
除生态环境污染之外,大量废弃的塑料垃圾还会造成气候问题。
首先,塑料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以及甲烷和氧化亚氮等其他温室气体,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次,废弃的塑料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尤其我们日常生活中塑料水瓶、购物袋和食品容器,这些塑料制品在使用以及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甲烷等高效温室气体,从而造成更大的全球变暖效应。此外,海洋塑料垃圾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微塑料也可能会干扰海洋浮游动植物吸收和隔离二氧化碳的能力,从而影响海洋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能力,损害海洋这个地球系统中最大的自然碳汇。
塑料行业亟须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塑料原料生产、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塑料垃圾规模庞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塑料废弃物年产生量超过6000万吨,其中除材料化利用和能源化利用外,剩余的基本通过与其他生活垃圾一并填埋的方式处置,给生态和气候安全带来较大挑战。
塑料行业亟须转向绿色、低碳和可循环方向,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力度从源头减少塑料使用量,注重塑料使用后的回收利用,并加强塑料垃圾能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源头减量替代是实现塑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约40%的塑料用作包装,且通常包装仅为一次性使用。因此,应重点减少商品零售、电商、外卖、快递、住宿等重点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推动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或过度包装。此外,还需要在餐饮外卖等领域加强塑料替代,发展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塑料替代品。
加强回收利用是塑料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塑料的合理使用对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十分必要。因此,源头减量存在宏观上的空间限制,而塑料的回收利用则在减少污染和资源浪费方面可发挥的空间广阔。应因地制宜、因物制宜建立塑料回收体系,并通过发展化学回收技术提高废弃塑料的资源综合利用率,这样既可以减少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又能减少生产塑料所需的化石原料,降低塑料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根据《中国塑料污染治理理念与实践》报告,2011-2020年10年间,我国累计实现1.7亿吨各类废塑料的材料化回收利用,相当于累计减少了5.1亿吨原油消耗和612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能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是塑料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保障。并非所有的塑料都能进行回收利用,或以合理的成本加以回收利用。但无法进行回收利用的塑料更需要加强处理,如加大能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置力度,以防止大量的塑料垃圾通过掩埋或丢弃的方式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大范围的生态污染。其中,塑料垃圾焚烧发电属于塑料能源价值回收的兜底措施,应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进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并通过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处理好垃圾焚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问题,减少塑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水平。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