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节能环保 > 综合新闻

西宁市找寻保护的 “最优解”

青海日报发布时间:2025-02-10 14:45:18

  得益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实施,西宁市在青藏高原率先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和传统的填埋处理方式不同,这是一次质效提升的向上跨越,让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城市的发展,给生态保护、城市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一些思考,需要从上到下的探索和实践。当一车车垃圾从城区及周边县域运送至焚烧发电企业,再经过高温焚烧、工艺处理等工序后,最终转化为电能并实现并网输送,西宁市生活垃圾处理有了一种全新的处理方式,而这正是在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中找寻到了“最优解”,通过焚烧发电让垃圾有了去处也有了用处。

  生活垃圾是“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围绕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受访者从多角度介绍目前西宁市区生活垃圾将如何从源头至末端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在现代化的工厂车间,智能化自动化不仅为企业生产带来了便利和效率,而且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变化,也在印证着青海生态环境正在创新中找寻突破和出路。

  四年前采访时,西宁市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正处在试点阶段,而今随着一项项工作的推进、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脚印正一步步扎稳,较上次明显不同的是,那些当年还在立项或推进的项目已经发挥各自的作用,“西宁经验”“西宁模式”也被省内众多市州或县域借鉴学习。

  在对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生活垃圾实现了异地转运焚烧。对于这些县域而言,虽然增加了远途运输的成本,但立足生态算笔长远账,降低了垃圾填埋场的运营成本,而且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改变,降低了生态环境风险,尤其是对于环湖县域而言,长期效果更为明显更可持续。

  垃圾关系民生,所以通过分类从源头做好减量,在示范小区投放配套设施基础上,仍需要从宣传上加大力度,健全机制、完善措施,积极引导广大居民不断深化生态环保理念,树牢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意识,从生活垃圾的最前端源头做好分类。

  在企业采访时了解到,西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不久的将来向社会公众开放,将通过科普宣教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垃圾如何实现从废物向资源、从无用向有用、从无价向有价转化,让人们刷新刻板印象的同时,让人们付诸行动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者、宣传者,通过一个又一个个体带动起群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营造更加宜居优美的环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让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加可触可感。(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明慧)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