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腊月里,早起上班路上,看到路边不少拎着大包小包候车的人,便知道春节快到了。过年的味道,还是残存在儿时的记忆里,小时候,过年就意味着可以不上学、有压岁钱、有新衣服、很多好吃的,那是孩子的奢盼和等待,长大了反而没有了小时候那些欢乐的记忆来得深刻。即便现在工作了,也感觉只有在家乡,过年才有真正的年味。
吃籺贺岁——“团圆味”
我的家乡在广东湛江吴川市,对我而言,年的味道,是藏在老街深巷里的炮竹声和挂在家门前红彤彤的灯笼,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做籺、吃籺贺岁的“团圆味”。做籺、吃籺是粤西人过节最古老、最传统的习俗。在吴川,每年腊月二十六七,家家户户便开始做籺,以示送旧迎新,还要用籺“摆年”(将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和“敬神”,以祈求生活美好。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做年籺的壮观场面:搓粉、摘籺叶,从和面、揉面团、包籺、印籺等一系列过程,全家大大小小围在一起,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若是过年前,你来到吴川梅录十字街,见到卖籺的摊档一定不会少,一筐筐、一笼笼,有菜包籺、寿桃籺、水籺、煎堆籺、灰水籺、田艾籺等。前来买籺的人络绎不绝,场面甚是热闹。
听长辈说,上世纪80年代前的吴川人都有过做籺的经历,这是一个家庭每年为数不多的欢聚时光。大家都放下平日里的忙碌,在做籺的时候,与父母长辈聊聊天。好不容易蒸好出锅的籺,部分留给自己家人享用,部分送给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品尝。籺,在亲友邻里间传递着乡亲最纯朴的感情,从省城里读书回来的游子们,或者已在省城里成家立业定居的儿女们,回家吃上爸妈做的籺,会比任何一顿美味佳肴都要开心。
年例大过年——“人情味”
年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新鲜词。在粤西,“年例”的通俗解释就是约定俗成的节日,一年一例,但每个村庄年例时间各不相同。吴川年例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吴川的传统习俗和特色节日。“游年例,睇年例,食年例。”这一句话就简称吴川的年例。吴川的年例在1986年是兴起高潮,当时在正月十五有花桥,十六、十七有大巡游,至今吴川的民间艺术节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随着社会发展,年例传统也有所改变,作为吴川特色的传统节日,年例在群众心中是一种情结,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薪火相传的延续。
关于年例的传说很多。听村里老人说,年例的产生主要是与祭祀有关,古时吴川经常遭受台风、海潮、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抵御能力弱,人们只好求神保佑,年年定期拜祭,便成年例。在吴川,人们往往说“年例大过年”。一些外出经商的人即使过年不回家,每逢自己村庄年例,也会特意在这天回家,拜祭祈福。
一村过年例,亲朋好友和周围村庄村民都赶来捧场助兴,舞狮唱戏、菩萨巡游,热闹非凡。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摆开盛宴,无论相识与否,一律盛情款待,来客越多,主人越高兴。年例大餐,亲朋好友欢聚一堂,聊天叙旧,庆祝这一年的丰收喜悦。对于出门在外的人而言,春节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是一定要赶回来。朋友间也喜欢成群结伴到各家去串门吃年例,“人情味”倍觉浓郁。
吴川三绝——“欢乐味”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栩栩如生的泥塑和电动彩塑,竹木搭造高高耸立的五级牌楼和花塔,五光十色的花桥,还有浩浩荡荡的大游行。游行时锣鼓喧天,舞狮子、吹长笛、玩陶鼓,有各式各样的彩车,还有多姿多彩的花簇队、彩旗队、仪仗队和武术队,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尤其是泥塑、飘色、花桥,被誉为“吴川三绝”。
每逢元宵,必有泥塑展览,人们也把它称之为“泥鬼”,是用铁木支架,稻草扎身,表层用砖瓦泥土塑制。定型之后,绘上颜色,比真人稍大,栩栩如生。所塑人物,多取于古代,如屈原、醉打蒋门神、昭君出塞、贵妃出浴、十二金钗、八仙闹海、十八罗汉、财神爷等。一般摆放于某一条街上,几十套泥塑形成一条泥塑街。
吴川飘色始于清代,是一种融戏剧、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以儿童乔装各种人物,采用力学巧妙结合,站或坐在“色板”上面,在游行时手舞足蹈,飘飘如仙,惊险美妙。
元宵搭花桥相传起源于明代,以前花桥是用船搭成浮桥供人于元宵节过江使用。现在在那里已建成钢筋水泥桥,用彩缎、鲜花、霓虹灯装饰得金碧辉煌,桥头还搭有观音送子塑象,桥侧两边摆满鲜花,传说元宵那天,人们摘到白花可生男孩,摘到红花可生女孩,在桥下洗手可添丁发财。因此,正月十五晚,花桥是人们必到之处,人山人海,欢乐非凡。
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与家人一起包过那奇形怪状的年籺,每年必胖三斤的年例大餐,幼时与玩伴一起仿捏过的泥塑公仔,那年骑在父亲肩上看的那堂飘色,还有那个和她牵手走过的最浪漫的花桥……时光如斯,所有的美好都会稍纵即逝,然而记忆却不会遗失,浓浓的年味每年依旧。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湛江东海供电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