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党史学习教育的热烈氛围中,“4·23”世界读书日盈盈而来,让我们对读书话题多了一些更深刻的感受。世界读书日只有一天,但阅读无止境。珍惜时间,珍惜人生,重视在读书中积累,因为书是开掘精神荒原的铧犁。一本书就是一束光,能直直打进人的心窝。读一本好书,就是进入一座纸中城邦,在那里构建自己的精神王国。人生因阅读气象万千,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非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左右自己,认识自己的“自以为知”和“无知”才是最大的智慧。
坚守信仰离不开理论武装和理论坚定。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真信的基础是真懂,只有立学为先、苦心孤诣、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做到“学以强信”。“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此言为龚自珍的诗句。对共产党人来说,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就可能在“围猎”中被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功夫,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主义,有自己的信仰,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肯下笨功夫。”还有学者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钱锺书进入清华后的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期全国干部培训教材《序言》指出,善于学习,就是善于进步。我们党依靠学习创造了历史,也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此文被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劝学新篇”。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以大学习推动大发展,学习对于工作实践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显而易见的。党员干部的学风,对全民有引领、影响和带动作用,对其自身则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工作则体现为学习效果,学习好则工作顺。反之,不学习或学习质量差则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坚持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
树立“学习为本,终身学习”的理念,取决于认真而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大学习推动大发展,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指导学习与发展。学习与发展既相互结合,相互贯通,又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党的历史早已证明,什么时候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好,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健康发展,反之,就往往遭受挫折。这其中,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就是大敌。如何通过好的学风去战胜这些危害,就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大考。延安整风前,曾出现过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教条主义,一是经验主义。针对这两种倾向,陈云强调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如两者不是相辅而行,则提高政治水平和克服经验主义是不可能的。
国网蒙城县供电公司党委以大学习推动大发展,让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发展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今天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会议、书本,更多的是开放式、动态式、融合式学习,只要坚持学习与实际、学习与发展的结合,才能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和良好效果。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抗大三大队毕业典礼上对学员们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懂了一点,就知足了,是学习的顽敌。学然后知不足,今天工作再忙,也不能与革命时期、战争年代同日而语。工学矛盾是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思想问题,只要有自觉学习意识,总是可以挤出时间学习的。万事贵有恒,假以时日,必有所获。
天天读书,日日求新。读一本好书,让内心回归宁静。书籍是人类积累、保存、传授、传承知识的平台和载体。对于作者,是在记录事实和历史;对于读者,是希望通过阅读获取未知的知识,深化对于世界的认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类的见识永远是有限的,而阅读的期待是无限的。世上原本没有路,只有当我们行走其中,把杂草、碎石都踩在脚下,也便成了路,这条路正是靠读书打通的。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知识体系,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淡定、从容、坚守,对于人格的养成和成熟都非常关键,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书是有生命的东西,有脉搏有知觉的朋友”,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外界需求,不是为人,是为己,是为了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读书,会让我们有发现的愉悦,“书林是一个最可逛、最应该逛的地方,景色无限,奇妙无穷。”(王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