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电 > 综合新闻

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四十座变电站 看“最名邑”万家灯火

中国电力网发布时间:2022-09-29 15:57:35  作者:吕洪波

  “余姚二山下,东南最名邑”浙江余姚,自古有着“文献名邦”的美称。在这片1526平方公里的文化热土上,40座110千伏变电站覆盖全城,铸就坚强的电力网架,将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千家万户,服务余姚社会经济发展,点亮城市发展文明之光。

  回首变电站发展史,一代代电力人想为、敢为、勤为、善为,精心守护着余姚电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在时光的“留声机”里,一座座变电站带着历史的回响,见证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好能”的历程。

  “想为” 110千伏变电站零突破

  说起余姚最有历史的变电站,一定是伫立在姚江南岸110千伏余姚变,它是余姚市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是服务当时“五小”工业和城乡集体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余姚电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跑点,该变电站于1966年5月30日投运。


110千伏余姚变

  第一座110千伏变电站的顺利投运,激励和鼓舞着老一辈电力人,在那个经济、技术相对落后,条件特别艰苦的年代,凭着一种精神力量,艰苦奋斗,为电力事业发展奉献芳华岁月。

  时光流逝,这座以城市命名的变电站默默运行了56载,附近的荒山野岭如今已成为了鸟语花香的蛇山公园,这一座“老变”见证了余姚市近代以来的城市变迁和几代电网人的奋斗历程。经过多次改造和细致的检修,它仍然是余姚市城市核心区域供电枢纽之一。

  “敢为” 自动化开启新篇章

  如果说余姚变是余姚电力史上的里程碑,那么 2000年3月31日投运的110千伏牟山变就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作为全市第一个综合自动化110千伏变电站,它的投运不仅改变了变电站运行模式,也对电网可靠性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

  老一代的110千伏变电站需要六个人值守,曾经的老站长顾金苗,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时感慨万千:“以前变电站一般比较偏远,站上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一日三餐都在变电站自己做,每次上班都要带上足够的柴米油盐,变电站就像我们的第二个家一样。”当年的变电站大多是一个乡镇唯一的供电,正是一批又一批电力人“爱站如家”的坚守和不计得失的奉献,才让老百姓享受到“用上电”的喜悦。

  变电站的坚守投入了无数电力人的青春,而这一情况在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投产后有了转变,自动化将变电站控制设备从“电磁分散式”升级为“电子集成式”,实现了人工现场操作到远程实时控制的转变,保护动作更加精准,电网运行更加可靠,而且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牟山变以后,余姚市110千伏变电站正式进入自动化时代。

  “勤为” 三年攻坚电网补强

  截至2017年底,余姚市共有29座110千伏变电站,当时正值“十三五”,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国网余姚市供电公司结合余姚市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和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展余姚电网提升三年攻坚计划,加快建成余姚坚强智能电网。


电力工人安装110千伏变电站主变

  2018年4月30日开始,24天的时间里,相继投运110千伏峨嵋变、永宁变、竹桥变三座变电站,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余姚速度”。至此,余姚电网的110千伏变电容量正式突破300万千伏安。

  每一次顺利投运的背后,都是从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到一个崭新的变电站拔地而起的过程,这期间离不开无数电力人的辛勤与汗水。节能环保、占地面积小、运行可靠性高的智能变电站正逐渐成为新一代变电站的象征,三年时间里,10座全新的变电站加入余姚电网“大家庭”,共同组建成坚强智能电网,让“用好电”走进千家万户。

  “善为” 国内首座开创先河

  2022年9月29日,在余姚市城东110千伏双河变内,在经过紧张的设备冲击、送电、保护带负荷试验工作后,变电站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余姚电网的第四十座110千伏变电站,同时也是国内首座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变电站,大幅度降低了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

  超高性能混凝土比生铁还硬,具有高隔热、高防水、耐腐蚀、能自愈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基于建筑材料的特殊性能,基建部门创新利用装配式建造方法,将建筑模块预制好,最后像搭积木一样铆合拼装成变电站的整体结构,减少50%的建筑工期,减少808吨碳排放。


国内首座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变电站110千伏双河变

  经历了56载的积淀,余姚电网110千伏变电容量达到404万千伏安,新一代的变电站已经走上了绿色低碳路,经历不断的传承创新,变电站一直在变,又一直没变。变的是电压等级、设备型号、建筑方式,不变的是电力人坚强、创新、勤劳、奉献的精神。

  万家灯火的璀璨和守护铭记心间,“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代代相传。四十座110千伏变电站只是余姚电力的另一个起跑点,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坚定不移的步伐必将勇往直前。(吕洪波)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