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和国网能源研究院近日联合发布《挑战与信心,一往无前——能源趋势研判》报告,把脉能源产业趋势。
国网能源研究院在报告中提出,“十四五”末期全社会最大负荷约为15.4亿~16.6亿千瓦,装机容量将达到31.0亿千瓦。当前,能源安全保供与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全行业共识。
能源绿色转型如何兼顾或平衡?施耐德电气在报告中建议,建设多元互补的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实现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系统之间互补协调。同时还要统筹好能源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鼓励终端用户更主动地参与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中。另外,建议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从发输配用到源网荷储加速转型,进而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能源发展模式正在向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方向转型。报告称,在这种转型过程中,应推动电力资源实现就地平衡和产消互动。同时,还需考虑新旧基础设施的平稳过渡,合理服务区域经济、发挥产业比较优势等功能。
根据国网能源院提供的数据,预计2050年中国电源装机、发电规模较当前分别增长约两倍和一倍。煤电发电量将于2025年前后出现拐点,新能源将分别在2035、2045年前后成为发电增量主体、超过化石能源发电量。
在业内看来,接下来,电力市场将与碳市场进一步有机融合。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1%,预计2025年前后全部电力企业将参与到碳市场交易,这意味着计入发电成本的碳价将通过电价传递至需求侧。
报告研判称,能源电力产业链价值将持续分化,优质稳定的电力服务和绿色低碳的用能服务将成为未来最具前景的新增长领域。新型电力服务的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用户在绿色环保和电力供应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市场增长的潜能也将推动电网和企业将依托各自的平台优势,协同拓展电力服务市场,进而探索出多种综合性能效提升的方案。
报告还提出,必须要引入新的思路破局,而数字化手段是重要的路径之一。一方面,数字化共享将助力配电网实现规模化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施耐德电气认为,分布式能源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可提高企业集群管理能力,帮助微电网与大电网实现兼容互补,提升用户配电系统的控制水平和自愈能力,从而推动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数字思维将重塑能源电力资源要素分配方式,可畅通能源电力产业链资源要素分布,提升安全“韧性”。
报告总结称,未来能源将呈现出更加多元的发展方向,形成更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供需体系。挑战依然存在,但通过多方合作、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未来能源有望进入更智能、更繁荣也更加可持续的新阶段。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作者:宋薇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