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的最后一块拼图,被嘉兴市秀洲区拼上了。
日前,位于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废弃光伏组件处理车间,一批批“退役”光伏组件被搬上生产线,经过化学法分离后,组件中的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被全部回收。
“目前还在试验阶段,预计实现产业化后,核心设备的质量回收率可达93%。”负责该项目的光伏回收产业发展合作中心秘书长吕芳告诉记者,今后,达到使用寿命的光伏组件经处理后可实现高效规范再利用,降低企业成本。
至此,嘉兴秀洲光伏产业形成了“电池片+光伏玻璃+配套产品+组件+储能+智能制造+回收”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产业链上游,有隆基乐叶、阿特斯为代表的电池片及组件企业,产业链中游有福莱特玻璃为代表的光伏辅料企业,产业链下游有伟巴斯特新能源、川禾新材料等大规模储能系统企业等。
当上下游集聚,散发出的“磁吸力”效果惊人。
黏性增强,聚链成势——
作为全球领先的大型光伏组件制造商,阿特斯落户秀洲是冲着本地企业福莱特玻璃而来,后者生产的光伏玻璃是光伏组件中不可或缺的原料,还在上游布局了石英矿。强强联合后,阿特斯接连投资建设了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基地、新技术研究院、新材料生产基地等项目,又吸引了诸多组件配套企业主动靠拢。
目前,阿特斯嘉兴一期工厂12条自动化生产线处于满产状态,二期工厂虽还在建设,但已有3条自动化线投产,每条生产线单月产值可达1亿元。
集聚效应,降本增效——
浙江川禾新材料有限公司内,金属原料经退火、助焊、浸锡等工序后,形成了用于光伏组件焊接的光伏焊带。这些产品刚“出炉”,就被运往光伏组件龙头企业——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企业仅隔一条马路。
2020年底,浙江川禾搬到秀洲,正是为了缩短产品交易时间。“这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提升库存物料的周转效率。”该企业常务副总经理邓琴说。
依靠产业链的“集团军作战”,嘉兴光伏产业快速崛起。1至4月,全市光伏新能源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8.75亿元,占全省产值的29%,同比增长66.6%,产业链完整度达到90%以上。
当下,全球贸易充满不确定性,光伏产业原材料波动严重,上下游供需失衡,稳定的供应链体系是光伏企业抱团的重要原因。在海宁,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领域持续做强的同时,向储能领域延伸,光伏逆变器、光伏胶膜等细分赛道头部企业纷纷落户;在义乌,光伏组件产业排名前六的四大企业和电池龙头爱旭太阳能,让大批光伏辅料、配件企业蜂拥而至。
“从全省来看,秀洲、义乌、海宁三地的光伏产业集群已然初成。”省经信厅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浙江正式启动实施“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光伏产业是15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上述负责人表示,当前,全省光伏产业生产、销售两旺,各地着力于上下游补链、延链、强链,电池、组件等光伏制造、光伏应用和光伏配套等中下游项目不断投产,光伏产能还将进一步释放。
1至5月,浙江光伏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2.3%,出口交货同比增长34.6%。
来源:浙江日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