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以电气化进入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拉开大幕。美国借着工业革命的大潮,发明了电话、电灯,推动整个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今天,以绿色电能替代终端能源消费领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用硅基取代碳基,进一步提高电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消费比重,开启了又一轮的“新电气化”时代。其中以交通领域的电气化最为瞩目。随之而来的便是全球电动汽车的爆发式增长,以及配套充电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投建。
效率,是推动人类商业文明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从一次能源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的能源转换效率来看,光伏、风电等一次电力的电能经济效率远远高于化石能源,约为石油的3.2倍,煤炭的17.27倍。粗略估算,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可下降4%左右。
2060年中国能流图 来源:《中国能源转型展望2023》
而且,电能在能源消耗结构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辅以光伏、风电等能效更高的绿电供应,单位能耗的产出将被大幅拉升。预计到2060年,中国经济有望增至2020年GDP体量的4倍左右,达到400多万亿元,但“新电气化”所带来的能源利用效率上的提升,以及储能、光储充、虚拟电厂、微电网等对能效的正向贡献,届时,最终能源消耗总量将低于2020年的水平。
简单说,就是中国用今天差不多的能源消耗量,在37年后,撬动起4倍以上的经济体量。
“新电气化”催生新能源浪潮
新能源产业链的集中爆发,来自于能源转型与革命,其核心推力便是“新电气化”。
当下,光伏、风电、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虚拟电厂......数万亿资本涌入,衍生出了从上游的关键矿业、材料、功率器件、设备、软件到下游应用场景,价值百万亿元的产业链,大都拜“新电气化”所赐。
央企、国企是转向最坚决的一派。
数据显示,央企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投资额年均增速超过20%,央企发电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过45%。在大型地面风光电站开发格局上,表现得更加“激进”,2022年,11家央企的风光电站总装机达到404GW,在全国新能源装机中占比超过50%。
目前来看,投资新能源的央企可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五大六小”的发电企业,可直接投资新能源;第二类为“三油两网两建”等主营业务与新能源相关的央企,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有条件的开发新能源;第三类为与新能源业务关联度不高的其他央企、地方国企。
以新能源装机量最高的国家电投来说,截至2023年7月,清洁能源总装机突破1.60亿千瓦,占全部电力装机的67.67%。其中,风、光装机超过1.16亿千瓦,妥妥地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中车、中船、东电、哈电也占了风机制造的半壁江山。
不过,有消息透露,除新能源自发自用外,未来央企扩张新能源项目也可能“收紧”,原则上不再新增市场化新能源项目。
不仅是央企、国企快速涌入,华为、TCL、海尔、创维等通信家电巨头也已然在各条新能源赛道上布局,甚至有更多的不搭边的上市公司跨界而来。
2023年上半年,已经有房地产、珠宝、养殖、服装、水泥、食品、物流、陶瓷等24家公司,包括五粮液、报喜鸟、浪莎、荣盛发展、ST宋都、三友集团、黑芝麻、精工钢构、爱克股份、松发股份等上市公司投身新能源,拟涉足领域包括上游矿产资源、电池材料,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储能、电池回收等领域,不一而足,大有“全民皆新能源”之势。
明牌是新能源的火热,背后的底层逻辑则是“新电气化”的推波助澜,而且这一过程将纵贯30多年,打开“这扇窗”,看到的是波澜壮阔的远方。
交通电气化起步最低,但增速最快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2》,目前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约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预计2025年,全国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31.2%,2035年全国电气化率将突破35%,进入电能驱动的新时代。
分部门来看的话,工业电气化水平稳步增长,目前电气化率已达到26.2%。随着电能推进,2030年左右工业能源消费量将达到峰值;建筑部门电气化率最高,为44.9%,随着热泵、电制冷、供暖的场景深化,光储直柔建筑的探索和落地,电能应用继续提升。
在所有用能领域中,交通电气化率最低,2022年不足4%,其中公路汽车领域对应2022年1310万的新能源车保有量及3.19亿汽车总量,但提升的潜力、速度最值得关注。乘联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6月,国内乘用车的新能源汽车新车零售渗透率已达35.1%,再度创出月度新高。2023年1-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零售308.6万辆,渗透率32.4%。
交通部门的电气化增速最为迅猛,因为起步低,存量的分母基数过大,电气化率绝对值并不高。
能链研究院预测,2030年,中国交通部门中公路电气化率将提升至30%以上,届时国内汽车保有量将达到4.54亿辆,电动汽车增加1.32亿辆。随着高铁的推进,铁路电气化2030年将达到80%,2060年增至100%。
来源:《bp世界能源展望》
放眼全球,按照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划分,2022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15亿辆,2030年有望达到17.5亿辆,电能替代持续加速。在重型车辆领域,除电动化外,2030年开始氢燃料电池车的比例将逐步增长,2050年全球将拥有约2000万辆氢能重卡。
不过,在航空、水运两大领域,化石燃料将继续占有较大份额,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氢能衍生燃料在2050年会占到40%,水运领域将有一半以上使用可持续能源,含氨、甲醇等的低碳氢合成燃料将大有作为。
除了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电气化率将稳步提升,预计到2060年,国内工业领域在终端能源消耗中的占比将从65%下降至50%,电气化率达到60%;建筑行业电气化率提升至85%-90%;交通领域电气化提升空间最大,2060年,电气化率有望触达65%,公路电气化率突破70%,乘用车几乎全部为电动汽车或氢燃料电池汽车,后者主要应用在重型商用车、公共客车场景。
数据显示,随着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的持续提升,2030年,我国电气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2060年,中国电气化率接近65%。
化石能源减少,电煤消耗将降至3亿吨
电气化率提升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社会用电量的水涨船高。能链研究院预测,2030年,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11.5万亿kWh,2060年约16万亿kWh,电能变得更加不可或缺。
虽然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全国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增量发电装机的76.2%,但仍需要煤电补足用电缺口。可再生能源的新增发电量只能满足75%的新增电力需求,煤电不得不继续增大装机量。
不过,随着“新电气化”进入深水区,电能在工业、建筑深度脱碳及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将大幅下降。
以当前占比53%的电煤消耗量来看,预计到2030年,电煤消费将进入下降通道,光伏、风电等大幅替代煤炭,2060年,电煤消耗量将从现在的23.5亿吨标煤降到3亿吨左右,煤电角色将从主力电源转变为灵活调度资源,可再生能源在电力结构中的支撑地位得到巩固。
其实,这种趋势已经显现出来。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22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4.1 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4.3%,原油消费量下降3.1%,天然气消费量下降1.2%,电力消费量增长3.6%。
来源:能链研究院
由于终端用能领域的电气化,光伏、风电可利用小时数远比水电、煤电低,以及全社会用电量的持续增长,受三重因素的推动,让未来中国发电装机总量增速远远超出社会用电量的增长。预计到2060年,中国电力行业装机总量将超过80亿千瓦,是2022年装机量的3.1倍。其中,光伏装机占比最高,为35%;风电装机量占17%,氢能占到8%,化石能源将从82%下降到22%。
发电结构将转变为风电、光伏为主导,预计203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份额将突破50%。2060年,煤电“退役”后,可再生能源占比进一步上升到90%以上。
未来二三十年,“新电气化”浪潮将主导能源转型,深刻改变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并与数字化、智能化一道,实现从碳基到硅基的跃迁,用比特管理瓦特将成为能源领域最重要的能力。(文|能链研究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