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眼下的黄河两岸,绿意绵延、生机盎然,处处洋溢着丰收的景象。
地处黄河大几字弯的神东矿区,原煤仓与蓝天绿地交相辉映,油松、樟子松、杏树、大果沙棘迎风傲立,工业广场、园林步道错落有致,黄河支流的乌兰木伦河穿城而过,白鹭、黑鹳等珍稀鸟类不时在湖面嬉水、鸣叫,煤海碧水流烘托着现代化煤都的风光旖旎……
眼前这一幅幅优美图景,见证着荒漠上的绿色变迁,也记录着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30多年来牢记央企使命,坚持绿色发展,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与实践,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还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扛起央企责任、作出神东贡献、打造先行样板的生动实践。
从荒漠一片到煤海绿洲
谁能想到,曾经开发建设初期的矿区,常年风沙弥漫、草木稀少,春秋季沙尘暴频发,夏季洪水泛滥肆虐,冬季寒冷遍地荒芜,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与治理区。
这样的“先天不足”源于神东矿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毛乌素沙地过渡地带,原生环境十分脆弱,大规模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强烈,自然风力水力侵蚀和开采沉陷重力侵蚀时空叠加特征显著。
“这里从前是荒坡、河滩,那会儿村民的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意识不强,后来即便开始植树造林也难度相当大,常常是第一天种好的苗子、挖好的坑,一夜风吹又成了沙地。”74岁的何镇原是大柳塔镇敏盖兔村党支部书记,留在他记忆深处的大柳塔风沙肆虐,土地贫瘠,种树的难度不言而喻。
从1994年就接起环境治理接力棒的王瑞峰与何镇有着相同的感受,于是他们摸索着不断换苗种,“沙柳、沙棘,油松、侧柏都种过,又不断摸索绿化技术,用网格固定、菌丝修复断根……”
然而,在生态环境脆弱区进行大规模煤炭开采和生态保护,国内外尚无可借鉴成功治理经验,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神东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方针,积极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与实践。
建设初期,神东首先从矿区周边的流动沙区入手,全面采取网格固沙与灌草栽植。建立苗圃,培育适合当地土壤环境的植物种群,分片治理、分步实施。
沙固稳后,神东对周边的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典型代表的是神东创新的“三期三圈”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防治模式,成效显著的当属上湾红石圈小流域生态治理区。
“红石圈以前就是漫山遍野的石头,沟深壁陡,哪能种活树了。”红石圈与大柳塔仅一桥之隔,何镇对当时的情景记忆深刻。
神东以问题为导向,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在时间维度上通过采前固沙、采中污染控制、采后土地复垦与经济造林,在空间维度上防护外围流动沙地、优化水土保持技术等方式,做到主动防治、系统防治,硬是将石头遍地的红石圈打造成山清水秀的大公园。
“三期三圈”治理模式与技术被国家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高度认可与大力推广,并获得“中华环境奖”。
曾经的红石圈凭借其独特颜值及人气流量,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神东打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湾实践创新基地。
事实上,在整个资源开采过程中,神东摒弃“边生产边治理”与“先生产后治理”的被动做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探索出“五采五治”生态保护理念。
“我们通过时间维度采后治先,水平维度采小治大,垂直维度采下治上,资金维度采黑治绿,地企维度采山治域的方式,及时修复了开采对地表局部生态环境的损伤,有效控制了开采扰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矿区生态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生态环境管理中心处长王义一直在琢磨创新治理举措。
30多年的生态保护和绿色开采之路,在王瑞峰、何镇等一代代神东人的接力努力下,矿区的色调由“黄”变“绿”,“颜值”持续提升。不仅创建了“生态矿区、绿色矿山、清洁煤炭”为特征的大型煤炭基地,给国家提供优质煤炭超32亿吨,而且建成了红石圈小流域“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一批生态示范工程,突破创新了包括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在内的一系列技术。
巨变的背后,是一代代神东人久久为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生态治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模式干到底,以拳拳赤子心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实事,累计投入51亿元,生态治理面积384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由建设之初的3%提高到如今的64%以上,植物种类由最初的16种增加到如今的100多种,7矿(8井)入选国家绿色矿山名录。
如今的矿区,苍翠环绕,白鹭飞翔。行走在乌兰木伦河两岸,人在湖边走,景随脚步移,祥和而安逸,恬淡而幸福。
凝视着眼前的美景,看着身边悠闲散步的行人,何镇不禁感慨,“现在望见的是青山,看见的是碧水,曾经的黄沙梁成了绿意浓浓的园林小镇,没想到我们‘70’后还能过上好光景,看到这样的好风景。”
让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在荒漠化地区建成一片绿洲,还百姓一片蓝天、绿地、碧水、青山,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绿色路子,神东做到了!
在新征程上建设美丽神东
荒漠变绿洲的背后,是神东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和新生,书写了毛乌素沙漠由黄变绿的生态跨越。
地处黄河中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立足“二次创业”新征程、绿色发展新阶段,神东掀起了新一轮生态保护项目建设的热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机遇,以“打造生态矿区,建设绿色矿山,生产清洁煤炭”为目标,率先发出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打造“双碳目标”下高碳产业“零碳”示范矿区,打造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引领示范区的响亮口号。
当前,神东积极探索煤炭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系统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治理模式,初步建成了上湾实践创新基地、布尔台实践创新基地、哈拉沟实践创新基地3个系列示范项目,为构筑黄河流域能源走廊的绿色生态屏障持续努力。
金秋时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主题的哈拉沟实践创新基地,游人如织。这里是近两年来,神东有名的网红打卡点。
位于“生态神东”广场的神东湖素有春环湖、夏嬉水、秋赏荷、冬滑雪的美誉。神东湖分深水区和浅水区,值得关注的是该湖的湖水全部来自哈拉沟煤矿矿井水,不仅可供游人观赏,还可进行周边的树种灌溉。
该基地2018年开工建设,是神东在哈拉沟煤矿采煤沉陷区探索建设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实践创新基地,目前已形成60000亩,核心示范区面积10000亩,建有“山、水、林、田、湖、草、沙”7个分区和“生态环境、生态科技、生态文化”3个主题共62个示范点。2020年3月,哈拉沟生态示范基地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目前已成为煤炭行业生态治理最为系统全面,获奖层次最高的生态治理示范区。
沿着神东湖旁的晴雨长廊一路向南,即可看到由矸石制砖铺就的路面。“我们哈拉沟实践创新基地这么大规模,但路面全部零水泥,我们都是用矸石代替水泥。”每当有客人来基地参观,王义总是引以为傲地介绍神东对煤矸石的充分利用。
煤矸石是煤中伴生物,为全方位处理矸石,神东将无用的矸石深度处理、加以利用,用于沟壑填埋,待土壤复壮后移交当地百姓用于农耕种植。今年,神东创新技术,启动布尔台区域300万吨/年煤矸石井下充填科研示范项目。
“项目建成后可实现矿井群地面矸石井下集中处理与井下矸石不升井就地充填,减少废弃矸石地面堆积对环境的污染破坏,降低矿井生产成本,实现矿区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创建无矸石外排的绿色开采示范矿井。”神东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发部董俊亮作了细致介绍。
每建成一个基地,就是一处亮丽风景。这句话从哈拉沟实践创新基地到布尔台实践创新基地得到很好的印证。
布尔台实践创新基地井田面积219平方公里,是神东最大的集中连片采煤沉陷区。基地由6万亩生态林基地和4万亩生态经济林+50万千瓦光伏绿色矿山示范基地组成。这里是神东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倾心创建的“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站在基地观景平台极目远眺,一片片排列有序的光伏板让原本空旷、寂寥的采煤沉陷区生机勃勃,一排排苜蓿、金叶榆、云杉随风飘摇,目光所及之处绿意盎然。目前,基地已建成6万亩生态林基地和4万亩生态经济林+50万千瓦光伏绿色矿山示范基地,预计2022年可实现收益。与之同步开展的还有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煤矿生态承载力、生物多样性等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今年9月,神东引聚彭苏萍院士团队联合成立神东研究基地,旨在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与“双碳”目标下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示范。
“我们要深入进行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技术、管理、模式的课题研究和示范基地创建,着力解决黄河流域、晋陕蒙区域、煤炭行业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突破和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路径。”神东煤炭党委书记、董事长为推动绿色发展新格局谋篇定调。
对于神东的拳拳之心,彭苏萍院士表示,煤炭企业可在绿色智能开采、煤炭发电、煤制油等方面发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消纳。神东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技术经验,扎实的实践基础。该团队将围绕煤炭企业在用碳过程中,通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转化成有用的材料和原料进行研究。
好景金秋月,正是奋进时。随着即将召开的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神东先行示范区创建启动会,神东将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攻坚之势,拉开更大力度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序幕,朝着“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加速迈进。
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神东,一个“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美丽神东,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丽神东,正在从蓝图变为地图……
神东号召矿区所有人积极参与其中,拿起手中的画笔,共同绘制美丽中国的“神东版图”,为神东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样板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娜 刘海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