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库 > 专家观点

谢克昌院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进能源强国建设

中国能源报发布时间:2023-03-27 10:28:18  作者:姚金楠、朱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被列入重点工作。

  新型能源体系如何理解、怎么构建?目前我们已具备哪些基础,尚有哪些工作待完善?围绕这些焦点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谢克昌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阐释了他的观点。

  开展科学评价,充分认清现状

  “2022年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强调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力争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谢克昌认为,从全国视角来看,具体包括坚持节能优先,及时修订提升能效标准,压减不合理能源需求;做好资源和产能储备,在释放优质产能的同时,科学划定煤炭产能红线;建设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全方位加快能源应急储备能力建设;做好技术储备,大力支持能源领域科技创新等多项工作。

  一系列复杂的工作如何有序推进?在谢克昌看来,科学认清现状是当务之急。“围绕能源体系建设,我们怎么来做?目前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不同省份搞得怎么样?总体在国际上又属于什么水平?为了弄清楚现状,开展现代能源体系指数评价,对于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第九章也明确提出,加强对本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和督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估、考核监督机制。”

  谢克昌介绍,围绕“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四个维度,中国工程院根据能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采用系统分析法中的序关系分析法构建能源体系指标体系,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确定指标权重,确定了清洁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石油储采比、GDP单位能源能耗等26项指标,可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进程评估提供科学参考。

  “能源革命和实现‘双碳’目标都是渐进过程,二者紧密关联,最终实现能源领域需求合理化、开发绿色化、供应多元化、调配智能化、利用高效化,建成能源强国。在此过程中,保障能源安全既是前提又是基础,还需全面协调经济、社会、环境、气候等多方面关系。”谢克昌称。

  坚持节能优先,筑牢安全基石

  对照评价指标,如何进一步提升能源体系建设发展水平?谢克昌给出建议——

  “节能是第一能源,首先是坚持节能优先。”谢克昌坦言,现阶段,我国能耗强度依然偏高,若能下降到世界平均水平,可节能量约为1.58×109标准煤当量,减少排放近4×109 吨CO2。“以工业产值能耗强度为例,一方面要进行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必须挖潜能效潜力,及时修订和实施更高能效的能耗标准并强制性实施,及时修订颁布细分产品的能耗标准,加速淘汰高能耗设备,精准推进节能降耗。”

  其次,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做好资源和产能储备是重中之重。“我们所说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富煤实际只是相对概念。我国煤炭总储量虽然位于世界第三,但人均储备量并不算高。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地质勘探,摸清家底,开展科学评估,在释放优质产能的同时,按照不同需求分级划定煤炭产能红线,让煤炭在极端情况下也能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

  以此为基础,再围绕全国统一能源大市场建设,全方位加快能源应急储备能量建设。例如,加快油气储备能量建设,提升石油储备达到120天进口量水平,加快储气库建设步伐,形成兼具“保底”和“调节”功能的实物储备;金融信贷和能源统计政策齐发力,加快推进煤炭领域国家重大示范工程和战略基地建设等。

  做好技术储备亦不可忽视。“加强研发平台建设,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谢克昌举例,当前亟待突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瓶颈技术,切实做到“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也是清洁能源”;聚焦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耦合利用,巩固非化石能源领域技术装备优势,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

  分区域分类指导,杜绝“一刀切”

  在全国视角下,不同地区各有差异。“我国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较高省份的经济发展已基本与能源脱钩,资源富集地、老工业基地的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却明显偏高,能耗强度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碳排放的相关度很强。”谢克昌表示,考虑到我国区域能源生产与消费依旧存在不均衡、不充分,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绝不能“一刀切”。

  结合地区实际,谢克昌向记者列举了不同思路——对于资源富集地,依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可规划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对此,需加强能源资源勘探、科学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开发风光资源,延伸国际能源合作领域筑牢中国西部桥头堡,夯实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支柱;统筹铁路、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优化煤、油、气、电输配网络,强化国家能源安全保障基地功能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对于走在前列的长三角区域,建议以现代能源大系统建设为重点,能源基础网络建设和装备发展为抓手推进创新发展。依托一体化发展优势,建立集成优化、区域联动、智能调控的能源系统,推动区域创新发展。同时,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着力突破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长三角现代化能源大系统建设先行示范区,建立健全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提升长三角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中部省份所处的位置,决定其一定要发挥枢纽区位优势。比如,依托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能南运,重点打造国家级能源综合枢纽,联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强能源网络和储能设施建设,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系统;继续推进国家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建设,催生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谢克昌强调,明确区域能源发展的定位和思路,分类指导是关键。(中国能源报 记者 姚金楠、朱妍)


评论

用户名:   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最新评论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