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日报》4月20日讯 新能源转型进程下,并网需求随之增长,但放眼全球多个地区,老旧的电网基建却难以承载新能源并网需求,由此成为清洁能源转型的一大掣肘——清洁能源并网的焦灼之火已经燃遍了欧美地区。
欧洲多地区电网容量已达到极限,或首次将电网推上政治议程的重要位置;美国能源部也在本周发布两份文件,直指电网优化升级。
▌美国首个清洁能源并网路线图出炉
日前,美国能源部先后发布两份文件:《创新型电网部署启动报告》及清洁能源并网全新路线图,均直指电网优化升级。
其中,路线图意在加快清洁能源接入国家电网,清理相关积压项目。有行业垂媒指出,这是美国能源部发布的第一个清洁能源并网路线图。
在过去10年中,美国每年新增并网请求已增加至2500-3000个,增幅高达300%-500%。美国能源部长Jennifer M. Granholm表示,“清理积压的近12000个等待并网的太阳能、风能、储能项目,对扩大清洁电力供应至关重要。”美国能源部表示,并网流程需要不断发展,以处理当今和未来的大量请求。此外,数据收集、分析和软件管理系统方面的技术创新为并网流程要素的自动化创造了新的机会。
至于《创新型电网部署启动报告》的重点则在于“在现有输配电系统中,加快部署关键的、商业化但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先进电网解决方案”,推进电网现代化,升级基建,提高现有电网容量。这些解决方案在单独安装时,可支持20GW-100GW的增量峰值需求。
美国能源部表示,报告中强调的许多技术可以在3-5年内部署在现有电网上,并且与现有技术和方法相比,可能更便宜、更有价值。
图:美国能源部列出的4大类、20种先进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加州电力公司及能源机构也已在本周申请2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用于电网升级,以增加电网容量、提供可再生能源;纽约州州长Kathy Hochul于4月初宣布,拨款350万美元用于开发电网现代化项目。
▌欧盟部分区域电网容量已达到极限
在欧盟,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占比已于2023年达到44%,创下历史新高,但部署挑战也随之出现,其中之一便是电网容量不足。
FOX 8日前指出,由于扩张不足、基建老化、灵活性缺乏,欧盟部分区域电网容量已达到极限。并网排队时间过长、可再生能源电力削减渐增等迹象,让人们开始关注欧洲脱碳进程中电网的核心作用,这或许也是欧洲首次将电网推上政治议程的重要位置。
欧洲投资银行(EIB)本周向德国能源公司Thüringer Energie AG提供了4亿欧元(约合4.252亿美元)贷款,用于德国图林根州的电网升级及数字化。“电网需要做好准备,以处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的大量电力接入。”该行副行长Nicola Beer表示。
▌并网项目“排长队”
“积压”“拥堵”“排长队”——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国家实验室)近日的一份报告如此形容美国等待接入电网的项目们。
根据该报告,美国各地新能源发电和储能项目的积压问题进一步加剧。截至2023年底,有近2600GW的发电和储能容量正在寻求接入电网,是现有美国电厂装机总量的两倍有余,其中超过95%容量来自于清洁能源项目。
图:截至2023年底,美国寻求接入电网的能源容量
图:2010年及2023年美国已装机容量与等待接入电网容量的比较
如今海外新能源并网需求激增,带来巨大电网投资需求。国泰君安4月15日研报数据显示,美国、西班牙、巴西、意大利、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智利、印度、哥伦比亚共有新能源并网请求接近3TW,其中500GW已处于并网连接的最终阶段。
但从上文也能看出,欧洲地区并网进展缓慢,成为阻碍新能源转型的一大问题。
分析师认为,导致并网延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海外主要经济体基础设施老旧,无法适应上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目前欧美面临电网规模小、基础设施老旧、连接不足等问题。
其中,美国方面,根据PTR披露,美国高压电网拥有超过3500个变电站,其中超过33%的变压器使用寿命超过50年;AEP指出,在未来十年内,30%的现有输电导线的预期寿命将达到或超过70年。
欧洲方面,根据德勤预计,2030年欧洲现有电网中将有40-55%的低压线路年限将大于40年。
国泰君安指出,最终用途部门的电气化、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替换现有电网将带动海外电网投资增长。预计到2030年前全球电网投资将显著增加,2023-2030年间年平均电网投资约5000亿美元。其预计,到2030年欧洲/美国/中国/全球年平均投资额为914/1180/893/48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9%/5.9%/5.9%/8.0%。
我国电力设备领域近年来进步明显,上海证券4月17日报告表示,国内目前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超(特)高压电网,在输电技术、电力装备等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国内电力设备企业出海未来大有可为。
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多只电气设备个股股价创下历史/区间新高。
评论